小心灵意解释耶稣的比喻
- harrison xu
- Mar 27, 2019
- 4 min read
许牧师

灵意解释比喻是把比喻里的细节加上属灵含义,是错误的解释比喻方法。
比如耶稣讲述葡萄园的比喻,目的是要指出「那在後的,将要在前;在前的,将要在後」(太二○16)。他只是带出一个简单的属灵教训,并没有试图考究葡萄园、一钱银子、巳初、午正、申初、西初或管事的人有甚麽属灵的意义。
最著名的例子是奥古斯丁将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(路加福音10:25-37)灵意化。落在强盗手中的人是亚当,耶路撒冷是天堂,耶利哥则象徵人类的死亡。强盗是魔鬼及其使者,他们夺取了人的永生。魔鬼及其使者把他打个半死,并引诱他犯罪,然後丢下他离开了。那时,他对神稍有认识,但却被罪恶辖制。祭司代表律法,利未人代表先知,好撒玛利亚人则是基督,他为那人里伤,遏止罪恶。油是盼望,酒是热列的灵;牲口是耶稣道成肉身,那人被扶上牲口代表他相信基督道成肉身。旅店是教会,第二天代表主的复活,二钱银子代表两条爱的诫命或是今生和来生,店主则是使徒保罗。很明显,这是私意解经(eisegesie)一一曲解了圣经的原意。经文中没有一处暗示这些细节可以加上任何解释,奥古斯丁的解释纯粹是出於主观的武断。
耶稣的大多数比喻就如讲道中的例证,只是为了教导一个真理。当耶稣解释他的比喻时,通常只会阐述一个属灵真理。
‘我们诠释比喻时,首先要问:这故事中的重点是甚麽?当我们细看每一个花瓣时候,就我们不能欣赏整个美丽的花朵。比喻通常只有一个中心思想, 我们不需要仔细研究每一个细节。’-R.C. Sproul
例如在牧人失去羊比喻中,牧人寻回他所失去的一只羊便十分欢喜,这正描述了一个罪人悔改时,天上也是如此欢喜的真理(路15:7)。路15:10记载失钱的比喻也可作同样的解释。
在寡妇和法官的比喻中,不义的官终於因为寡妇恒切地祈求而替他申冤,耶稣解释这个比喻是说到神也会为那些昼夜呼吁他的人申冤(路18:7), 他要的是我们的信心。
以下这段文字是在我们华人非常喜欢的解经参考网站摘录的,
http://www.ccbiblestudy.org/New%20Testament/42Luke/42CT16.htm
里面对精明的管家比喻(路16:1-8)的解释是典型的灵意解释,完全错误,将耶稣所要给我们的教训扭曲。
【路十六3】「那管家心裏說:“主人辭我,不用我再作管家,我將來作甚麼?鋤地呢,無力;討飯呢,怕羞。」
﹝靈意註解﹞「鋤地呢,無力,」表徵信徒付不起十字架的代價。「討飯呢,怕羞,」表徵信徒不肯服下來謙卑討教別人。
【路十六5】「於是把欠他主人債的,一個一個的叫了來,問頭一個說:“你欠我主人多少?”」
﹝話中之光﹞我們每一個人都欠了主恩愛的債,且都無法償還(參七41;太十八24~25)。
【路十六6】「他說:“一百簍油(每簍約五十斤)。”管家說:“拿你的賬快坐下寫五十。”」
﹝靈意註解﹞『油』表徵聖靈;欠油的人表徵缺少聖靈、沒有被聖靈充滿的信徒。
﹝話中之光﹞(一)我們對屬靈情況不好,缺乏聖靈(欠油)的人,應當寬容赦免他們;若是如此,主也必赦免我們(參太六12)。
【路十六7】「又問一個說:“你欠多少?”他說:“一百石麥子。”管家說:“拿你的賬寫八十。”」
﹝靈意註解﹞『麥子』表徵生命;『欠麥子的人』表徵生命幼稚的信徒。
要非常小心在网上看以上这些资料
精明的管家(路16:1-8)是一个异於常理的比喻,但只有一个意思耶稣已经在第九节解释了:「我又告诉你们,要藉著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,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,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。」即是说,门徒应当智慧地将钱财运用在永恒的事上。
还有比喻故事的上下文很重要,特别是耶稣在比喻前和比喻后说的话。很多时候耶稣会先讲比喻,然後就会提出劝勉或原则。所以比喻后耶稣说的话非常重要例如
葡萄园的比喻(太二○1-15)之後紧接著一个原则:「这样,那在後的,将要在前;在前的,将要在後了」(16节)。
贸然盖楼及打仗的比喻(路14:38-32),2个比喻就一个意思:仔细酌量。让门徒知道跟随耶稣要付出代价,好好考虑。
耶稣所说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,如先前所言,是用来回应那些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。他们的骄做表现记载在比喻之前(路18:9),说完比喻後耶稣又解释:「凡自高的,必降为卑;自卑的,必升为高。」(14节)
然而,为了支持比喻的重点,某些细节跟属灵事实很类似。有些时候,细节是必需的,这样重点才能完全刻划出来。在迷羊的比喻中,正如耶稣在路加福音十五章七节所解释的,那牧人明显代表耶稣,迷失的羊代表失丧的罪人。然而,我们不应将其他的细节如旷野、牧人的肩膀,以及他的家、朋友、邻舍比作某些属灵的真理。那些细节只不过是用来便到故事更生活化,加添地方色彩而已。
还有有些比喻中的事物也未必与其他经文中的意义完全吻合。例如酵在其他经文中通常代表罪恶(如出12:15;利2:11,6:17,10:12;太16:6、11-12;可8:15;路12:1;林前5:l8;加5:8-9),然而在《马太福音》13章23节的比喻中的酵却未必是指罪恶,因为在它前面的“稗子的比喻”已经讲述了罪恶对教会发展的影响(24-30),倘若面酵的比喻还是讲述罪恶对教会的影响,这个比喻就显得有些累赘了;再者,圣经多处将面酵比作罪恶,并不代表本处的面酵就一定要指罪恶,就如同样是狮子,圣经将基督比作狮子(参启5:5),也将魔鬼比作狮子(参彼前5:8),只不过两个比喻的重点不同罢了(将基督比作狮子是要强调基督的威严,而将魔鬼比作狮子是要强调魔鬼的残暴)。因此,“面酵的比喻”的真正含义乃是指教会的发展就如面酵使一团面发起一样,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。
参考资料:
R.C. Sproul’s What’s in the Bible? (2011, Thomas Nelson).
http://www.jiangzhangwang.com/zhuri/13731.html
http://jonahome.cc/files03/shengjing1/jl1-12/55.htm
Comments